首頁
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主營業務
科技創新
黨的建設
信息公開
投資者關系
招賢納士
科研平台
陽光采購
企業郵箱
搜索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您當前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中心

link akun

2021/01/07 作者︰清新環境

2024年09月20日,在京舉行的五年一度的北京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表彰大會上,榮獲北京市664名勞動模範中,首次出現了北京清新環境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新環境”)員工的身影——清新環境技術中心研發總監采有林榮獲“2020年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微信圖片_20210107172209.jpg

從事環保行業十三年,扎根一線技術為先,攻克難點致力創新,“2020年電力創新獎一等獎”“2019年度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電力創新獎二等獎”,清新環境“優秀員工”“特殊貢獻”“突出貢獻”,授權專利21項,其中實用新型15項,發明6項,其中PCT發明1項……一項項榮譽的背後,寫滿他多年的付出和堅持。技術“老兵”的卓越貢獻收獲最有力的肯定。


采有林的個人榮譽史也是清新環境技術進步發展的寫照。正如清新環境董事長鄒艾艾所說,這是個人更是清新環境的榮譽,每一名員工都備受鼓舞,希望大家向榜樣看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創新技術,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要學習,更要不停地思考”

原本從事污水處理的采有林,在一次脫硫廢水技術協議洽談中,其專業技能被看中,機緣巧合下進入清新環境,並逐漸步入大氣污染治理領域。


“2007年我加入清新環境時,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大氣污染治理,而我原來的專業廢水處理只是當時公司很小的一項業務,所以有機遇接觸新的業務方向,閑暇之余我便不停看書、學習,不間斷地思考,慢慢開始研究大氣污染治理並鑽了進去。”采有林說。


在他看來,不論是水處理還是大氣污染治理,研發工作分領域卻“不分家”,都是學習和創造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技術研發人員必備的品質。“專業決定了發展方向,但是在專業基礎上不斷拓展知識領域和方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采有林說,“否則技術研發人員就像一台沒有感情的實驗機器,無法創造價值。”


在技術研發工作中,經濟性、適用性和先進性一直是采有林的工作標準,“研發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經濟性,這才是研發的價值所在。”在持續不斷地學習和鑽研下,2014年,采有林參與的SCP-3D燃煤煙氣超淨排放技術實現了重大技術性突破,其研發的管束式除塵除霧裝置實現了濕法脫硫煙氣煙塵的超淨排放,使得煙氣超低排放治理固定投資成本大幅降低,並得到大規模推廣,為大氣環境改善做出重大貢獻。


截至2019年末,SPC-3D超淨排放技術已成功應用全國850多個煙氣污染治理項目,而管束式除塵器更是成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脫硫塔出口煙氣超淨處理過程中除塵除霧的基本配置之一,為我國的大氣污染治理與大氣環境改善作出貢獻。


“其實這項技術能有所突破,離不開公司技術的引路人——公司創始人、首席技術專家張開元的引領,我只是站在張總創新性研發的基礎上進行了再觀察和再思考,管束式除塵除霧裝置是SPC-3D技術再獲突破的一顆‘螺絲釘’,沒有張總和公司的前期技術儲備,就不會有這項成果。”采有林說。



“保持前瞻性,禁得住質疑求突破”

清新環境服務的工業客戶分布在全國各地,需要技術人員扎根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切中市場需求尋找突破。


作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錫盟—山東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的配套清潔發電項目,京能五間房電廠2台660兆瓦工程于2015年3月通過國家能源局規劃建設批復。然而項目所在地錫林郭勒地區不僅水資源極度匱乏,還是我國重要的畜牧生產基地,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矛盾更是突出。“在廠里駐扎的那段時間,除了我們每天喝的水,其他用水都有嚴重異味,而現場只能提供這些水,水資源極度匱乏。”采有林說。


面對京能五間房電廠所處的地域現狀,探索出一條褐煤資源利用高效清潔路線成為當地“剛需”。而打造內陸貧水地區火電廠和最大化節水工程範例,采有林功不可沒。


2018年年底,采有林負責研發的“濕法脫硫零補水技術”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市京能五間房電廠成功投運。該技術不僅實現了脫硫系統零補水,大大節約了工業用水,並且不會影響原有的裝置和設備運行,更通過系統水平衡調整與改造實現了全廠零補水。該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國際上首台零補水電廠的成功運行,為我國水資源匱乏地區水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成功樣板,也為我國褐煤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開闢了一條新的高效清潔路徑。2020年12月,該技術成果榮獲“2020年度電力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在采有林看來,在技術轉化為項目成果後,收獲贊揚值得欣喜,但不是所有項目都能在初期廣受好評,要有底氣禁得住質疑。“我們要保持技術的前瞻性和準確性,要有自信敢為人先,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貢獻。”采有林說,“但技術創新帶來的不僅僅是新技術,還有對現行市場的沖擊,對行業競爭者的壓力,以及來自對手的反擊,甚至是惡意詆毀、污蔑等。”


2015年,清新環境自主研發的SPC—3D技術在首個百萬機組應用成功,SO2排放濃度在10mg/Nm?,塵穩定在5mg/Nm?以下。“經過我們的現場長期運行測試,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經濟性和投資成本都是最完美的。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當地環保局等單位的監測都完全沒問題。” 采有林說,“但由于該電廠地處全年濕地理環境,又是一座位處窪地四面環山的碼頭港口電廠,氣象擴散條件極差,在部分天氣條件下,會因為排放高溫飽和煙氣無法及時擴散而出現‘煙囪雨’現象。”


于是一篇故意混淆“石膏雨”與“煙囪雨”差異性的質疑文章便在競爭對手的刻意安排下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內大肆傳播開來,給清新環境當時的技術推廣工作造成了巨大困擾。“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清新環境在當年8月份及時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現場觀摩會,請業主代表與第三方獨立機構技術代表出示完整的測試數據在現場澄清事實。但其造成的惡劣影響,即使在五年後的今天,還依然存在……”采有林感慨道,“即使是作為當年惡意攻擊SPC-3D技術的始作俑者的某競爭對手,也已經早早的使用上了我們的技術,這一事實就可以證明,SPC-3D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是跨時代並極具前瞻性的。”


截至目前,SPC-3D超淨排放技術已在全國千余個項目成功運用。 



“不能解決問題的研發,不是好研發”

從技術人員到勞動模範,“耐心堅守、思維開拓、尋求突破”是采有林在成長過程中一貫堅持的自我要求。


“成功的研發和項目有很多,但我手上有更多‘夭折’和失敗的項目。我不覺得這是壞事,技術研發中遇到問題很普遍。正如我的行業領路人張開元張總所說,沒有問題的研發不是好研發,問題暴露越多代表工程應用中出現風險的幾率越小,項目也越趨近于完美。”采有林說,“做技術研發要有耐心,沉得住氣。”


采有林表示,時刻保持對未來的危機感和饑餓感尤為重要。積極適應、擁抱環保行業新形勢的變化,確定正確的長期戰略目標後,堅定不移的探索創新和突破。


在采有林看來,現在的環保行業已不僅局限于水、氣、固廢、噪音等污染治理,行業已經從末端治理向前端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延伸和拓展。


“從現在來看電力、鋼鐵等領域的超淨排放已經實現,未來十五至二十年間,有大批脫硫除塵脫硝設備要更新換代,我們能不能抓住機遇,做好技術儲備和創新,用更加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替代現有技術,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談及行業展望,采有林如是說。

技術創新是二十年來清新環境發展壯大並不斷為節能環保事業做出貢獻的核心基因,而這背後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像采有林這樣的技術研發人員的默默堅守、甘于貢獻。


正是因為在環保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采有林被授予“2020年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談及榮譽,他表示︰“勞模不是一次性的榮譽,而是一輩子的責任。這項殊榮是對過往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前行再獲突破的助推器。願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堅守環保事業初心,在思辨中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價值。”


link akun | 下一页